2024-04-23
2021-10-19
2021-10-01
2021-08-26
2021-08-09
2021-07-12
2021-03-26
探索菏泽地标产品之韵 ⑤——成武酱大头:千年传承的“紫琥珀”
在鲁西南的天然酱乡成武县,一颗颗琥珀色的酱菜穿越时空而来,正以独特风味讲述着中华饮食文明的传奇。2010年获批地理标志产品的成武酱大头,早已超越普通佐食的范畴,这道集香、咸、甜三味于一体的传统酱菜,不仅是物美价廉的佐餐佳品,更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见证。它既是鲁西南"天然酱菜之乡"的物产结晶,更承载着农耕文明与饮食智慧的基因密码。
【跨越千年的舌尖史诗】
酱大头的历史可追溯至周武王时期,成武地区已有大头菜种植雏形。至唐代发展为规模种植,明清时期形成成熟的酱制技艺。清雍正年间,"老银昌"酱园首创以当地芥菜腌制酱大头,其鲜甜香脆的口感迅速传誉黄河流域。乾隆二十八年,这道民间美味经县令吴秉仁进献,赢得乾隆"紫琥珀"的御赐美名。光绪年间更成为宫廷贡品,从济宁州的行宫御案到慈禧太后的膳桌,深受慈禧太后青睐。从田间地头到帝王餐桌,这份跨越两千年的味觉记忆,始终保持着不变的匠心本味。
【非遗工坊的现代新生】
成武酱大头之所以风味独特,离不开其严谨复杂的制作工艺。它沿用古代生产工艺,并结合现代工艺,历经3年时间,32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。制作时,秋后先将鲜大头菜在缸内用盐培,初腌1 - 2年,期间需翻缸4 - 5次,让盐分均匀渗透。捞出削皮后,用清水浸泡24小时沥净水,再进行酱制。酱制过程更是讲究,依次下“四酱”“三酱”“二酱”,最后下原酱,每次间隔不同天数,酱后还要保养10多天才能成为成品。
这颗浸润着鲁西南风土的"紫琥珀",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地标。当电商物流将古早滋味送至万里之外,这口脆爽,嚼碎了时光;这缕酱香,沉淀着山河。成武酱大头正以穿越千年的醇厚酱香,续写着从黄河岸边走向世界的味觉传奇!